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说明】
关于陶渊明是从什么地方迁移到南村来的,各家说法有分歧。据宋李
公焕在他的《笺注陶渊明集》中之《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下注云:“按
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火灾),越后年,徙居于
南里之南村。” 这可能是正确的。“戊申”是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
“越后年”是义熙六年,应当就是这首诗的写作年代,陶渊明四十六岁。
其一:这首诗写他很早就想移居南村的理由,是向往那里有和自己志
趣相投的“素心人”。同时写他到南村之后,和邻里人们高谈阔论,在辩
难析理中探讨人生的哲理趣味。
其二:这首诗写移居南村后,农闲时和邻人相招饮酒,谈笑不知疲倦
的情景。同时表现了他对这种生活情趣的无限爱悦和留恋。
〔陶渊明〕和刘柴桑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说明】
刘柴桑即刘遗民,字仲思,入宋后不仕,所以人称之为遗民,曾作过
柴桑令。萧统《陶渊明传》中云:“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
遗民亦遁迹庐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慧远卒于义熙十二
年,庐山白莲社结于义熙十年,刘遗民是白莲社十八贤之一,他和陶渊明
的酬答诗,当在慧远结社期中。这首诗应作于吾安帝义熙十年(414年),陶
渊明五十岁。
陶渊明有《和刘柴桑》、《酬刘柴桑》诗二首。这一首虽说是“和刘
柴桑”,但通篇是自叙,写自己归田之后,耕织自足,饮酒慰怀,与世事
日渐疏远,不愿参加白莲社。末两句表现了他颓废消极的思想。
〔陶渊明〕和郭主簿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
【说明】
《和郭主簿》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郭主簿的事迹不详。诗中
说:“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弱子,即幼子。陶渊明有五个儿子,
即伊、俟、份、佚、佟最小,乳名通子。他的《责子》诗云:“通子垂九
龄,但觅梨与栗。”《责子》诗当作于他三十六、七岁时,当时通子将近
九岁,而这首诗则说:“学语未成音”,是两三岁的情况,相差六七年。
由《责子》诗上推六七年,这首诗应是他三十岁时所作,即晋孝武帝太元
十九年(394年)。
诗的内容是直写胸怀。中心是反映了他“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归去来兮辞》)的思想,表现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冷漠和对淳朴的怀安止
足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说明】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怀古田舍”
是在田舍里怀古。“癸卯岁”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作者三十九岁。
当时他正因为母死离职,在家守丧。
本题的第一首说:“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可见作者这一年才
躬耕的。这首诗即抒写了他初参加劳动时的喜悦心情,写他怀念隐居力耕
的长沮和桀溺,通过对他们的怀念流露了自己倦于游宦之情。
〔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说明】
庚戌,是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当时陶渊明四十六岁,辞彭泽令归
田后不久。西田,程穆衡认为即“西畴”(见《陶诗程传》),《归去来兮
辞》云:“将有事于西畴”。大概在他所住的南村的西面。
这首诗是写他在收获早稻之后的喜悦心情,说明力田自给是合乎人生
的大道的。作者写这首诗的这一年,卢循再次起兵反晋,在浔阳先后多次
和晋朝官军发生激战,同时桓玄的余部桓谦等又在枝江一带起兵。虽然他
们都被晋军打败了,但陶渊明的感觉是,无论谁成功,都会又出现一些党
同伐异的现象,所以还是种地为好。“庶无异患干”正表现了他这时的痛
切心情。
〔陶渊明〕饮酒并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
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
为欢笑尔。
其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其二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三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四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其五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其六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
【说明】
《饮酒》共二十首,这里选其六首。据序文“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
娱”,可见主要是一个时期醉后所作,因此总题为《饮酒》。其中第十六
首云:“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不惑之年是四十,说明自己四十而
无闻。又第十九首云:“是时向立年”,“亭亭复一纪”,立年是三十,
一纪是十二年,三十又十二年,正是四十岁有余。可以推断是陶渊明四十
二岁所作,当时是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他辞彭泽令归田不久。汤汉
认为是义熙十二、三年所作,不确切。这组诗的内容广泛,和阮籍的《咏
怀》相似。萧统《陶渊明集序》云:“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
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饮酒》诗就是这种“寄酒为迹”之作。
其一: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五首,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心
远”是一篇的关键,由于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的高车驷马的喧扰,
其他方面也自然和他们划清了界限。“真意”指诗中之“山气日夕佳,飞
鸟相与还。”即《归去来兮辞》中之“鸟倦飞而知还”之意,也即“迷途
知返”的意思。
其二:这一首是原诗的第八首。作者以青松自喻,借青松来表现自己
坚贞高洁的人格。这是陶渊明惯用的手法。左思《咏史》曾用“涧底松”
和“山上苗”对比,来揭露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这首诗,以“青松”和
“众草”对比,显然也含有对士族门阀制度所造成的贤愚倒置现象的揭露
意义在。末两句作人生如梦之叹,感情未免消极。
其三: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九首,是为答复友人劝他做官而作。李公焕
注引赵泉山云:“时辈多勉靖节以出仕,故作是篇。”作者采用《楚辞·
渔父》中屈原和渔父问答的形式来反映自己拒绝仕宦的决心和坚贞不屈的
意志,继承和发展了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
其四:这一首,是原诗的第十首,写他为贫穷所迫而求仕的事。但当
他做了镇军参军之后,随刘牢之东讨孙恩时,亲眼看见“牢之等纵军士暴
掠,士民失望,郡县城中无复人迹”(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的现象
时,是不会赞成他们的凶暴行为的,同时他也不会不感到和人民所拥护的
孙恩作战是心中不安的,所以他决心“息驾归闲居”了。
其五:这一首是原诗的第十六首。叙述自己少怀壮志,认真学习,及
老而一无所成,但仍坚守节操,以至于穷困潦倒,始终不变,此情此境却
无人了解。中心在慨叹世无知己之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己的冷漠、无
情!
其六: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二十首。内容是叙述自己希望当时污浊的社
会能返朴还真,具体的办法即象孔子那样研习诗书礼乐;然而当时却没有
一人过问这件事,自己感到十分痛心。他怀着以六经来弥补败坏的社会风
尚的抱负,但是这抱负得不到实现,所以只有以饮酒遣悲而已。
〔陶渊明〕拟古(选五首)
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其二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其三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其四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其五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
【说明】
拟古,是摹拟古诗之意。陶渊明《拟古》诗共九首,内容大都是悼国
伤时,追慕节义。第九首云:“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
忽值山河改。” 这是以桑喻晋朝之灭亡。按刘裕在义熙十四年(418年)十
二月,杀晋安帝于东堂,而立恭帝。 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
又逼恭帝禅让而自己即位。恭帝前后共历三年,晋朝遂亡。这九首诗当作
于晋亡的第二年,即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五十七岁。这里选五
首,此是原诗的第一首。
其一:这首诗,表现了对旅游异乡而负约的人的怨恨。这个人在初别
时,并未说要去很久,但出门之后便忘了旧交,另结好友。借此作者也曲
折地反映了对当时那些轻举妄动、不守信义的人的不满。
其二: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三首,描写春天的景色:春雨、春雷、昆虫
惊蛰、草木滋生,一片生机。其中着重描写了燕子,表现了他对燕子的亲
切感情。通过对燕子的问话表达他隐居不仕的坚决意志。
其三: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七首,是感慨自己的年华易逝。有的注家认
为是慨叹恭帝的好景不长,从他的一些作品之悼念晋亡的情况看,这种说
法也是可取的。
其四:这一首,是原诗的第八首,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即收复中
原。作者并没有到过北方,但他神往于那些被北方民族的统治者占领的张
掖和幽州,念念不忘光复旧物。可是他这种思想在当时却得不到共鸣,即
使想听听别人在这方面的思想言论都听不到。其中包含着他对东晋统治集
团苟且偷安、不谋恢复的强烈愤慨。
其五:这首诗以桑喻国。《易·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
里可能是暗喻晋王朝不图恢复中原,而只偏安江左,以致根基不固,篡弑
迭起,终于灭亡。
〔陶渊明〕杂诗(选四首)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中,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其三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四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
【说明】
陶渊明的《杂诗》共十二首,其中一首云:“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
事。” 可知是他五十岁,即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所作。当然十二首未
必作于同时,但大部分应作于这时的前后,因为那种“求我盛年欢,一毫
无复意”的情绪在《杂诗》大多数篇章中都有,显然是同一时期的思想心
情。这里选四首。
其一: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人生无常应及时行乐的思想。其中提出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睦相亲,得欢作乐,斗酒相聚的生活愿望,这是他对
当时社会中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恶劣风习十分厌倦的情绪的反映。
其二:这一首写他因季节的变更,引起光阴已逝、壮志未酬的悲哀。
在月光之下,秋风之中,自己的处境极其孤独冷漠。
其三:这一首,是回忆他少壮时的雄心壮志,慨叹目前的日渐衰老,
写出了少壮时和年老后的两种绝然不同的心境。他感慨余生无几,前途渺
茫,但对壮志未酬是不甘心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表现了要
努力奋发的精神。
其四:这一首,写他努力耕作,但连最低的生活也无法维持的愤慨和
不平。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人都各得所宜,面自己耕作不辍,反而受冻挨
饿,从而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发出质问。
〔陶渊明〕咏贫士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说明】
《咏贫士》共七首,都是以写古代贤人安于贫贱的事,抒发自己不慕
荣利的心境。第一首云:“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人们都认为是暗
喻改换朝代后群臣趋附的景象。按宋武帝于晋恭帝元熙二年六月即位,改
年号为永初。那末,这七首诗当作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02年),陶渊明五十
六岁。
这一首是原诗的第一首,咏贫士,也是诗人自咏。作者以孤云比喻贫
士的高洁孤独,以飞鸟早归比喻贫士的落落不得意。最后以世无知音而表
现出无限的悲伤和愤慨!
〔陶渊明〕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
【说明】
这首诗和《咏二疏》、《咏三良》都是咏史诗,内容相近,以咏史述
怀,因此,应是同时期作品。 《咏三良》是悼念张不忍心向零陵王(晋恭
帝)进毒酒,而自己饮毒酒自杀的事。此事发生在宋武帝永初二年(421),
那末这首诗也可能是此时所写。这一年陶渊明五十七岁。荆轲是战国末年
的刺客,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知己之情,到秦国去刺秦始皇,行刺不中,
被杀。这首诗,是歌颂荆柯那种英勇报仇精神的。陶渊明对秦始皇十分憎
恶,他在《桃花源》诗中即指斥“嬴氏乱天纪”,而他自己又经常以避秦
的四皓自居。相反他对荆轲从少年时起就很喜爱,到晚年就更缅想和赞叹
了。他为晋之灭亡而惋惜,因此希望有荆轲这样刺客出现。当然他并非要
刺杀刘裕,但他对荆柯的咏叹在当时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所以诗中特别突
出了荆柯那种慷慨激昂誓死报仇的精神。“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是赞叹荆柯的精神不死,更重要的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意向。
〔陶渊明〕读山海经
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其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
遂无问津者。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迳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说明】
《桃花源诗并记》的写作,据陈寅恪《桃花源旁证》的考证,是有现
实生活作根据的。其一,是根据羊长史(羊松龄)入秦(关中)贺刘裕收复长
安,听说戴延之随刘裕入关时,著《西征记》,记载北方人民于西晋末为
了逃避异族统治者的压迫,便寻找一些平旷而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居住。陶
渊明与羊长史友善,大概是他从羊长史那里得知戴延之从刘裕入关中途中
之所见闻。其二,是根据刘驎之入衡山采药失路的事,这是晋时极流传的
故事。刘驎之即《桃花源记》中的刘子骥。陶渊明大概就是综合这两类生
活素材创作成《桃花源诗并记》的。刘裕收复长安是在晋安帝义熙十三年
(417年),同年羊长史入关贺捷,诗人有《赠羊长史》诗。那么这篇诗和记
可能就是这一年写的,当时陶渊明五十三岁。
《桃花源诗并记》都是描绘作者所幻想的乌托邦社会。《诗》的语言
质朴,比较详细地记叙了桃花源社会制度的情况。《记》用散文的形式,
曲折新奇的情节,描绘出一个古朴社会风俗的画面。《诗》是从桃花源的
历史来写,《记》是从渔人眼中所见来写,互相照应,才把这个完整的乌
托邦社会展现出来。这个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剥削,所谓“秋熟靡王
税”,从而也就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耕自食。北宋的政治改革家王安
石在其《桃源行》中指出这个社会“虽有父子无君臣”,是很中肯的。这
种理想虽然承袭了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的影子,但更重要的是在
现实斗争中产生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说明陶
渊明是经过几度政变之后,受到政治刺激,才逃避到这个乌托邦的境界里
来了。这是陶渊明政治思想的结晶。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小私有者农民反对
剥削,反对兼并,反对专制的思想要求,是对当时战乱、污浊、残酷的社
会现实的否定。但是这种政治理想有浓厚的复古色彩,不是从社会发展的
趋势看问题,因此就削弱了它的进步意义。
有会而作并序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载通;旬日以来,始念饥乏。岁云
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可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说明】
有会而作,即有感而作。会是领悟。诗的内容是写自己遭灾后饥饿的
情况。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江州刺史擅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
日矣。” 擅道济是宋元嘉三年(426年)五月做江州刺史。这首诗可能即作
于这一年,当时陶渊明六十二岁。擅道济劝他出来做官,他不干,送给他
肉和米,他也拒绝了。难道为一碗饭,能卑躬屈节?难道为了苟延生命,
能吃“嗟来之食”?饥饿又算什么!古时不是有很多固守穷困的人吗?这
正表现了他晚年穷且益坚的性格。
〔陶渊明〕輓歌辞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已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说明】
輓歌,就是丧葬歌,传说最初是拖引柩车的人所唱,所以叫輓歌。陶
渊明《輓歌诗》共三首,是他生前自輓之词。陶渊明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
(427年)十一月,诗中说“严霜九月中”,是他死前两个月写的。 除了这
三首诗外,还有一篇《自祭文》,都是他最后的作品。这里选的一首是原
诗的第三首。
这首诗表现了他对“死”的达观看法。死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把骸
骨托之山陵罢了,这原是一种自然物质的变化。同样在《自祭文》中说: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都表现了他倔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
〔吴隐之〕酌贪泉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说明】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生当东晋后期。曾任
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
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
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
每闻隐之哭户,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
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
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
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
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
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
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
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
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
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
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
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
朝夕。 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
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
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
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
吴隐之传》)
〔佚名〕休洗红二首
其一
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
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
其二
休洗红,洗多红在水。新红裁作衣,旧红翻作里。
回黄转绿无定期,世事反复君所知。 |
【说明】红色衣料洗的次数多了,就容易褪色。诗中借意于日常通俗
的事例,感叹人生事物的兴衰更替。
〔佚名〕绵州巴歌
豆子山,打瓦鼓。扬平山,撒白雨。下白雨,娶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
〔佚名〕子夜歌(选十首)
其一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其二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其三
欢愁侬亦惨,郎笑我便喜。不见连理树,异根同条起。
其四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铜作芙蓉,莲子何能实。
其五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其六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
其七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其八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其九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其十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
【说明】
《子夜歌》属于《吴声歌曲》。《乐府诗集》收《子夜歌》晋、宋、
齐辞共四十二首,都是情歌。据《唐书·乐志》记载:“子夜歌者,晋曲
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说明作曲者名叫子夜,而歌词
则是群众的创作。这里选了其中的十首。
其一,诗中展示的是一风情万种的年轻女子,婉转地抱怨了郎君的冷
漠。“怜”,这里指怜爱。
其二,诗中通过“奁器不开”“头乱不理”等几个小小的日常生活情
节,描述了一个痴情而又衷情不二的女子。
其三,诗中是一女子的口吻,道述对心爱人的依恋。
其四,“金铜作芙蓉”:芙蓉,菱花,均为古人对镜子的美称。巧借
镜子“芙蓉”这一称谓,联引出富有深刻含义的“莲子”:铜作的芙蓉,
怎能开花结果?其隐深的含义是:整天对着镜子,如何能消除得了心中的
情思。
其五,表达的是一对互相爱恋的青年不能结成婚姻的痛苦。
其六、其七,是写一个妇女对情人的思念和爱慕。
其八,是对对方态度不明朗、不坚决表示不满。
其九、其十,是抒发女子在失恋后的怨恨。
这几首诗运用巧妙有趣的双关隐语,或运用富有形象性的比喻来表达
各种感情,写得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南朝民歌的特殊风格。
〔佚名〕子夜四时歌(十首)
春 歌
其一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其二
朝日照北林,初花锦绣色。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
夏 歌
其一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其二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其三
青荷盖禄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秋 歌
其一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
其二
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
其三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 歌
其一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其二
果欲结金兰,但看松柏林。经霜不堕地,岁寒无异心。
【说明】
《子夜四时歌》,是《吴声歌曲·子夜歌》的变曲。《乐府诗集》收
《子夜四时歌》晋、宋、齐辞共七十五首,都是写妇女在一年四季里的生
活和思想感情,或表现对爱人的思念,或写青年男女的互相爱慕和对于爱
情的坚贞不渝。这些诗都能结合不同季节和景物的特点表达各种细腻的生
活情感,语言清新秀丽。
〔佚名〕大子夜歌(二首)
其一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其二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说明】
《大子夜歌》,属于《吴声歌曲》,是《子夜歌》的变曲。《乐府诗
集》所收共二首,内容都是赞美《子夜歌》的善于表情达意和清新自然、
宛转动听。
〔佚名〕安东平
其一
吴中细布,阔幅长度。我有一端,与郎作裤。
其二
微物虽轻,拙手所作。余有三丈,为郎别厝。
其三
制为轻巾,以奉故人。不持作好,与郎拭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