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网站 >> 古代诗词 >> 断肠诗词集·解读朱淑真


 
  

 
断肠诗词集·解读朱淑真
 
 
文/佚名 海阔中文网网站整理编辑

 

 
 
  
  


作为一个风华绝代的才女,她待字闺中时,也该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抱负。可惜因为她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一个非心中所爱之人而把幽怨寄托爆发在了言辞中,致使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却败坏门庭家风的不祥之人!同时,在行动上她做了一件令封建卫道者咋舌并惊恐害怕的事:向包办婚姻说了一个“不”字!用非凡的勇气脱离《三纲五常》,离开夫家,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离婚女子,吃了反对封建婚姻的第一只螃蟹。

但是,勇敢让她步入了不幸人生。在一片声讨声中,她郁郁而终在浙江海宁路仲老家,一生诗稿伴随着她生命的结束而付之一炬,埋没了绝世才华。

而今,读着《断肠诗词》,重走诗人心路历程,不由辨别了其中滋味,试着对诗人作一个从少女到婚后生活的初步解析。


〇春景

整篇《断肠诗集》关于春景的诗中,收录了许多应该是朱淑真在少女时代的作品。比如《春园小宴》、《立春前一日》、《春游观鱼亭》等。在这些诗里,透出了她作为女孩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因为诗集名为“断肠”,其中记录的多是诗人婚后的孤苦情怀。可以说诗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倾诉心中对婚姻、对社会、对礼教、对女子低下地位的不满和抗争!在这声声泪句句苦的诗词中,反映她小时候幸福生活的诗句就显得无比珍贵!而这些诗句也给我们认识这位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提供了历史场景。

·春景一

春景卷中第一首诗为《立春前一日》:

梅花枝上雪初融,一夜高风激转东。
芳草池塘冰未薄,柳条如线著春工。

盛开着梅花的枝头积雪刚融化,吹了一夜的西风因春的到来而急转为东风。小草已吐新芽,显出春意,池塘里寒冰依旧;而纤若细线的柳条围着池塘借助春的伟力悄悄滋长。整首诗写了春将来时她家园中景象,通篇未有一丁点心情愁闷之意,当为她少女时期心思淡然的作品。朱淑真家境优越,可说是富甲一方。家中建有两个花园:东园与西园。倨路仲朱家老人说,靠近亭溪河的朱家东园曾有一口池塘的记载,从诗中那句“芳草池塘冰未薄”来看,这首诗中之景应该是描述东园春景。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出诗人任何心情。但是,另一首《春园小宴》却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女诗人不知愁苦为何物的少年心思。

·春景二

人生在世,不管生活清贫还是富贵,抑或庸碌愁苦,总有那么一段快乐时光可以值得一生回味。尽管朱淑真半生沉浸在无法排解的愁苦中,但童年生活象平常人一样充斥着童心贪婪的快活以及倍受家人爱护的幸福。《春园小宴》描述的就是和亲人们在花园中赏花观景宴饮的快活情景。

春园得对赏芳菲,步草粘鞋絮点衣。万木初阴莺百啭,千花乍坼蝶双飞。
牵情自觉诗毫健,痛饮惟忧酒力微。穷日追欢欢不足,恨无为计锁斜晖。

朱淑真早慧俊美,从小喜爱诗词。但她作为大家闺秀,少不得受教条约束。封建时代闺中女子是不得随便抛头露面的。即使在家中,亦是轻易不下绣楼!所以,难得有家宴设在春天的花园里,她自是开心不已。从诗的开头一句,即可看出朱淑真家教森严的一面。“春园得对”反过来就是“得对春园”。一个“得”字,就形象的道出了女子下绣楼都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而女孩对花草的情有独钟令朱淑真面对满园春色早心向往之。“步草粘鞋絮点衣”不但道出了她满心欢喜轻移莲步踏入春园的第一感觉,而且用词轻快,同时有在句中化用了杜甫《二月一日》诗中“轻轻柳絮点人衣”的意思为“絮点衣”。可见诗人读书功底已到了化他人为己用而更胜于他人的境界。“牵情自觉诗毫健”一句,在无形中透露了诗人恃才自负的一面,应对了她的自诩:“翰墨文章之能,虽非妇人女子之事,然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尔”。

全诗最能体现她少年情怀的就是最后一句了。“穷日追欢欢不足,恨无为计锁斜晖。”在小宴上整日和亲人们和酒作诗的快乐直到夕阳西下时诗人仍然意犹未尽,竟然恼恨自己没有办法锁住落日余辉,让时间停滞下来!这样天真无邪却又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只有在心情无比快乐时,在童心未泯时才会毫不拘束的喷涌而出。其实,每个人在少年时代对于美丽事物都有一种希冀它能长久留驻的贪婪,朱淑真也不例外。

那么,这首诗中的园子又是那一座呢?我们不妨再看另一首《春游西园》。诗是这样写的:

闲步西园里,春风明媚天。蝶疑庄叟梦,絮忆谢娘联。
踏草春茵软,看花红锦鲜。徘徊月影下,欲去又依然。

草茵花红,蝶舞絮影,与上一首诗中景物何其相似!展开联想,小宴之后女诗人独自留在西园闲步赏春。曲终人散,西园寂寂。正是这钟清静环境,最能让人神思潮涌。所以,诗人才会玄想翩翩:看着蝴蝶就问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庄周之梦?(庄周梦为蝴蝶,此蝶为庄周或庄周为蝶?不得而知也)──看见柳絮飘飞就联想起东晋女诗人谢道韫(《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道韫面对漫天飞雪竟然说‘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比喻)。再看脚下草茵如席,眼前花红似锦,不知不觉,在忘情快乐中月亮已升上了夜空。尽管心里催促自己该回闺房了,但自己的影子却还在月光中徘徊。夜色蒙胧的西园美景让诗人无比留恋。

两首诗一对照,《春园小宴》中的园子即是西园无疑了!而这两首诗中所透露的色彩与心情,辞句的轻松欢快,当是她少女时代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了。

·春景三

自承历史以来,朱淑真留传于世、烩炙人口的诗词,俱都停滞在闺中情思上,给世人的印象是她只是一个徘徊在情事烦琐中的小女子,整日萎困在愁云惨雾中不能自拔。她仿佛是一枝带鱼梨花,面对阳光等待着中意情人的携手。其实,那只不过是当时环境使然,社会意识对女子的种种苛刻要求围困封锁了她思想中某些除情爱之外的鸿鹄之志。

中国古代成名于世并留芳千古的诗人名家,他们的言辞语句中多的是对家国兴衰的关注,并从中注入自己的豪情壮志:叹怀才不遇而报国无门!唯有朱淑真,似乎她的过人才思只局限在了个人情感的小圈圈;仿佛她这一生别无所求,惟是闺中情才是她最终追求!其实不然。文人多傲,并随时充满了生活豪情。朱淑真虽为女子,但同样有着不同凡响的理想追求。

整个《断肠诗集》中,只收录了她一首言志诗。诗题为:《春日亭上观鱼》

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
非无欲透龙门志,只待春雷震一声。

诗中并无说明诗人身处之地,乍看以为她在长江边。但结合诗题,其实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家中花园池塘边观鱼是所见。“长江”只是诗人的联想而已。因为游鱼的自在,没有任何拘束,就象在茫茫长江中一样。鱼儿漾上水面带起水波,一点点,一圈圈,荡漾开去有如江面水纹。一般来说,鱼儿的思想,人是不知道的。但鱼儿自水底上浮,却表现了它不甘蛰伏的意思!有个典故叫做“鲤鱼跳龙门”。据史载《淮南子*修务训》中说:“江本有水门。鱼游其中,上行得过者便成龙。故曰龙门”。从鱼化龙的过程,是鱼的理想追求。被引入诗人句中,就成了影射诗人自己内心渴望化龙腾飞的非凡理想追求。这样的思想表现是无羁无绊的;是不受任何约束的酣畅淋漓!而如此笔墨,说明了此诗为朱淑真待字闺中之作。

只待春雷震一声。春雷起处,自是大地苏醒、万物争春的一派新气象。而女诗人满腹经纶,旷世才华等身,自然心存未来,对人生充满自负。这一句,深深寓含了她对实现理想,跃过龙门那惊人时刻的渴望与期待。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理想抱负,虽然女诗人后来有生不逢时的感叹,出嫁后受尽情感折磨的经历,但就这一点傲骨和追求,促使她写出了那时代别的女子不敢表露的离经叛道的诗句:“欧鹭鸳鸯共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的直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反抗!这样的勇气,自是从她的“鱼跃龙门志”演化而来。

其实,如果把她的诗词放入现代,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朱淑真维护真我的个性体现!再如果她没有失意的婚姻经历,我想她的诗词也必将顺着她的追求等同于李清照、辛弃疾等与她同时代文人的大义气魄!

以今天的思想,今天的眼光来细细品味,她其实何尝不是在进行一场历史不认可的,却又气壮山河的斗争呢?──为女性争取尊严、地位、自由的斗争!


〇夏景

赤日炎炎。走在繁华街头,花花凉伞,短袖清风舞裙摆;玉臂藕腿,好似阳春白雪。当然,这是现代文明里的街头女子风景。古时候呢?在《断肠诗》夏景卷里,闺中少女朱淑真的娇憨形象跃然而出。

夏日里,女人永远是这世界上一道最亮丽、最变幻的风景。从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诗词歌赋中少不了对这道风景发出来自心底的感叹。朱淑真作为组成这道风景的一员,她又是如何用词语评述的呢?且看这一首《暑月独眠》:

纱橱困卧日初长,解却红裙小簟凉。
一篆炉烟笼午枕,冰肌生汗白莲香。

“纱橱为床帐,簟为竹席。”这是一首诗人在夏日午睡的白描诗。女孩儿闺房是绝对清静的。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大家闺秀的绣楼更是连家人都有所避违!所以,她才敢放心大胆无所顾忌的在闺房里卸却罗衫红裙午睡。古时女子喜穿肚兜,一旦除却衣衫,自是肌肤与竹席亲密接触,而竹凉自然透体而生。夏日多虫,点一炉清香以驱虫,是富贵人家常备的。朱淑真既貌若天仙,更是玉肌冰肤。何妨她自诩清高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少女天生体香从凝如白玉羊脂、滑若绸缎的肌肤里随夏日微汗浸润而出,自然胜过荷塘中白莲香而清新脱俗了。

另一首《夏枕自咏》里,却把个少女诗人午睡醒来的娇姿媚态表现得栩栩如生:“衣轻香汗透,睡重翠鬟偏。”(轻作‘薄’解)午睡醒来,香汗浸透了轻薄罗衫,髻鬟因睡觉也弄得歪斜杂乱了!这一句让人眼前顿现一副《睡美人》图中女子娇媚情态。而最后一句:“起来无个事,纤手弄清泉”则更绝。淑真自小不爱女红,偏是“却亲笔砚与诗词”,醒来自是“无个事”做了。睡眼惺忪的少女云髻半偏,花冠不整,坐在水池边,伸出纤纤玉手拨弄清泉似的水,而水中又映出她那张被汗水浸洗过不曾梳洗的粉脸,淡娥眉颦、胭脂浓淡不匀,一股女孩儿憨态可掬的摸样。还有淡红衫子汗湿后粘贴着身体,隐隐闪现莹白肌肤……这真是“幽姿羞损婵娟女,异色孤芳潋滟湖”啊!

读着这不识愁滋味的诗句,竟然生出一种遐想:要是那时候有空调,不知女诗人午睡醒来后又是何等样风情?那肯定是绝世无双的!


〇多情朱淑真

爱情,是一个美丽梦想。它封存在象牙塔中,那是永远的幸福!但当爱情走出象牙塔的幻想,现实又总是美丽的杀手。此时,爱情不再是幸福,而是一张痛苦绝望交织的网。

爱情相对于女人来说,一声都充满了神秘向往。她们细腻的心思从青春萌动时就开始编织设计爱情的浪漫台阶,为它们铺上七彩丝线。朱淑真也不例外。但恰恰相反,因为了她超越常人的才华,从她心中吐露对于浪漫爱情的构思,更是为爱情涂上了天边朝霞无比恢弘的色彩。

在她留存的诗中,时时处处流露出对心中情人的刻骨相思之情。这样的相思体现的不只是她作为女人的个人情感,而是代表了当时在社会礼教束缚下天下女人多情的一面。

作为历史上一个女性文学家,今天的我们只能用一把同情之泪来叹息她的生不逢时!曾记得几年前,当代上海那个女作家叫卫慧的在广东签名售书时大胆的赤裸上身,为她的粉丝们献身。她说的一句话是:“让天下人见识一下上海MM的乳房!”如此大胆违背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行动,在这个社会现实中都得以生存流传,而朱淑真对爱情叫板的诗词,却在那个时代被现实踩在脚下不得露头!甚至在历史上有人以“顾全”她的名节为由,把出自她内心独白的一首词《生查子·元夕》转嫁给一位不受“三从四德”礼教束缚的男性作家:欧阳永叔(即欧阳修)。让后世之人为此争论不休!凭这一点,多情的朱淑真就注定了她因情而困而痛苦而绝望的命运!

那是现实给予男女之间不平等区别的真实而有力的证明。

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
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初合双鬟”是指女孩满十六岁时。此时朱淑真已是亭亭玉立。古时女子,以“二八”年华相称此年龄段,喻示女子初长成。诗第一句说的是十六岁的朱淑真坐在镜子前学描眉。一支眉笔轻轻扫过淡娥,镜中的自己娇美清丽,环佩首饰衬托着情窦初开的桃腮,不由心中顿起对白马王子的描像。而镜中白马王子一变再变,“未知心事属他谁”:女诗人一时竟把颗少女心不知如何选择!

后一句则明确了朱淑真心中对未来夫婿的要求:一个才貌双全,有如东晋萧衍一样的男子。“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意思是等到将来夫唱妇随时,一年到头有如怀抱中秋团圆之月,把自己写的许多诗篇交与丈夫共同欣赏。

试想,日日是满月,月光下夫妇对饮,作诗奏琴,琴瑟相合是何等浪漫之事啊!不光朱淑真有此想法,俺也曾有过这样的梦境。

自古才子佳人俱多情。多情造就了文学的繁荣,同时也让世上万物充满了灵性。花、鸟、鱼、虫、草,在多情者眼中因季节变异生发出不同的生命个性。它们在静态的、动态的世界里,行走时令之时糅合了多情男女的风花雪月。

可以说,少女时代的朱淑真是幸福的,充满幻想的。而在幸福中生发的幻想因为期望值太高,所以当现实击碎了那个飞入云彩之上的肥皂泡,自然万物也就成了她眼中凄迷的写照。


〇朱淑真与政治

人们一直认为朱淑真的诗词局限于男女情思。其实,朱淑真也挺关心时事。虽然她一生手婚姻情感束缚,但她既有胆量在文字里发泄对封建礼教思想的反抗,自是对当时的朝廷有独到的观察力。这也可以从她的诗句中体现出来。

朱淑真的《后庭花》如此写道:

岂意为花属后庭,荒迷亡国自兹生。
至今犹恨隔江歌,可惜当时枉用情。

朱淑真曾自叹“从宦东西不自由”,又兼游历吴越荆楚间。这样丰富的经历,使她见多了国家之乱。特别是她婚后曾经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宝康巷居住(据元南汇[大概是嘉善之南汇吧?]朱惟公太枢编的《海昌观》记载:宋朱淑真海宁人居宝康巷西湖游览志云:在涌金门内如意桥北。)更从她诗词中提到的谢夫人、魏夫人又似乎都是官宦大家内眷,如此推断她有出入王公贵族的自在,对朝廷上下奢侈糜烂的贵族生活了如指掌。再亲历西湖歌舞之声,自是令她心生感叹。此诗正是直接揭示了朝廷沉迷荒淫,致使北宋徽、钦二帝被掳,家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也表达了她对时下南宋皇帝只知歌舞而不思立国的行为有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慨:可惜皇帝用错了情,忘了亡国之耻!

这样直白的语句用词,很符合朱淑真文字的一贯作风──大胆!对爱情她敢笔指封建制度,对时事政局,她就同样敢一针见血。

朱淑真作有《咏史》十首。分别罗列了汉朝初时陆贾与汉高祖刘邦之间对治国之道辩论的赞许;西汉文帝刘恒时的才子贾谊和创立《三纲五常》的董舒的悲剧性人生结局的感叹;还有写西楚霸王项羽、胯下忍辱的韩信等评论诗。在这些诗中同样隐含了女诗人在政治上不同凡响的眼光胆识。比如对于陆贾一诗,她这样写道:惟有君侯守奇节,能将新语悟寰衷。意思只有象陆贾一样坚持自己独特见解的伺君王侯才能帮助君主开悟治国之心(诗中“新语”为陆贾进谏刘邦的治国之策:以文治国,以法治国。)粗看这一句所写的是赞叹陆贾之语,同时也是她对以文、以法治国之道的推崇!

综此而观,朱淑真应该还有许多更为直白于时事的诗句,可惜失传!原因也许如她对婚姻的反抗之词,可能触犯了朝廷大忌,也归结于她死后被父母焚毁大量诗稿的结语。


〇乡土文学式的朱淑真

苦热闻田夫语有感

日轮推火烧长空,正是六月三伏中。旱云万叠赤不雨,地裂河枯尘起风。
农忧田亩死禾黍,车水救田无暂处。日长饥渴喉咙焦,汗血勤劳谁与语?
播插耕耘功已足,尚愁秋晚无成熟。云霓不至空自忙,恨不抬头向天哭!
寄语豪家轻薄儿,纶巾羽扇将何为。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

翻遍《唐诗宋词》,发现才子佳人除了喻物寄情,借山水以寄家国情事,言表心中之志外,没有哪位大家手笔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作过一首诗或词!这也许是古代文学历史上的一个缺憾吧。但是,在《断肠诗词》里,我却惊喜的发现了出自朱淑真这个小女子之手的咏写农民的诗:苦热闻田夫语有感。

以一个名门闺秀,高楼上小姐的身份眼光,发泄闺中幽怨自是无可厚非!但朱淑真在那个时代以她独有的语言忧农民所忧,苦农民所苦,着眼民间最底层,以大旱之年农民仰天企盼天公下雨时的闪闪泪光,向锦衣玉食、只知搜刮民脂民膏满足自己富贵生活的公子哥们提出了强烈质问:“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样的诗句,虽然没有辛弃疾、岳飞等诗词中明显透露气吞山河的大节大义之气概,但她一个弱女子面对强大的君主制;在贵贱自有天定的封建意识中写下了这样为民疾呼的诗句,何尝不是大节大义?

文学之树,枝繁叶茂。生活中每一个点滴都可以成为文学的枝节。从朱淑真这首诗中,小女子打破那个时代文学取材的意向,首次关注乡土农民,这是不是现代文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繁荣一时的乡土文学的启蒙意识?农民为了生存在田间辛勤耕耘,打工者为了生活东奔西走。其中的辛酸血泪演变至今天又形成了“打工者文学”而极受人们关注。但是,朱淑真之关爱农民,是不是也是一种封建时代的打工者文学呢?种田,在封建时代,其实本质意义就是为地主阶级打工。

乡土文学也好,打工者文学也好,它们毕竟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新名词。对于朱淑真而言,她只不过是把自己身处时代的所见所闻作了一个实事求是的文字纪录。当年魏仲恭将朱淑真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诗句收编进《断肠诗词》,确实独具慧眼。他的无意识举动,无形中也为中国文学史添上了一笔浓重的墨彩!同时,也为今天的我们确立朱淑真在路仲的身世奠定了依据。


〇《圆子》诗与路仲风物(上)

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
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

女为悦己者容。走在城市大街上,到处都有各种女子美容院会在不经意间就钻进眼帘。攮攮人群中,更可见高昂着头,挺胸收腹却目不斜视的美女在心里偷乐着享受男士们毫不掩饰的回头率。钉子一样的鞋跟敲打着水泥坚硬的身子,那声音象鼓点伴着美女们风摆杨柳式的娇柔,充满了舞蹈步子的韵味。

现代女子如此,古代女子自然未能免俗。朱淑真以女子身份,对自己的美貌引以为傲自在情理之中。在诗中,她把自己比喻成一颗糯米圆子,小巧玲珑且冰肌玉骨滑腻胜似蟹眼汤。但自古“红颜多薄命”。美女对丑男有种天生的排斥。对于自己并不俊朗的丈夫,整天只知情欲发泄而不懂浪漫的男人,她心中纵然有万般风流言,柔情蜜意话,也无从诉说。因为她不想说。当然,在那种年代,她要真在丈夫面前说了,也会被人认为是风骚不守妇道的淫荡!但是她却敢无视封建教义而把这样的心思用文字表达出来,可见她是个不一般的女子!

她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前卫人物。但是,正是诗中最后两句:“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让我们读出了她内心的幽怨。这种幽怨是她一生病因症结:郁郁寡欢!

突然想起后世之《红楼梦》中有这么一面“风月宝鉴”镜子:正面照见的是心中所想的人儿,反面照见的是自身幻变的骷髅!可惜朱淑真却是那贾瑞,尽管不一般,还是未能摆脱爱情的幻想,最终选择了镜子的正面而让自己步入绝望的深渊!

其实,仔细想来,朱淑真作为大家闺秀,高楼上小姐,可能已在成长过程中患上了严重的孤独症!而过分的自我欣赏,择偶标准过高,让她成了爱情海中的溺水者。

说起来,这种“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理论不可取。所谓人,总有他值得称道的地方。十全十美,都只是一厢情愿的梦!如果女诗人在身边,我真想对她说:失意的婚姻其实是因了诗人自己对丈夫的偏见造成的。毕竟,象何晏这样的美男子,天下又有几个?


〇《圆子》诗与路仲风物(下)

其实,这首诗除了表达女诗人对自己容貌的自信以及对粗俗丈夫的不满之外,还隐藏了某种生活习惯。圆子是路仲人最喜欢的一种由糯米经过深加工之后糅成的米粉团。

圆子在杭嘉湖地区随处可见。鱼米之乡,五谷丰登。但能做成圆子的大米,唯有糯米。梗米炒制后能冲成香喷喷的“炒米粉“,但因为缺少糯、粘而入水即散,所以不能做圆子。

然而,圆子在海宁、桐乡、杭州等地的称呼又不尽相同。有叫“拍拍”的;有叫“谟谟”的;也有叫“麦麦”的。在路仲周边,人们一直延续着传统叫法“圆子”。就连著名的宁波汤圆,路仲人以前都称呼其为:“挂粉圆子”。因为古老的汤圆制作是把打细的米粉灌水后包在布中挂起,用沥出的水中沉淀下来的超细米粉做成的圆子,轻巧光泽,洁白滑腻,入水煮而不烂,在清水中上蹿下跳,久煮汤不浑。熟透后却又一齐拥挤在汤面,象一颗颗茨实。

路仲的圆子,不光是一种传统小吃那么简单!它几乎占据了路仲人的所以生活习惯:清明时有“草头圆子”,是用一种生长在田地里的野菜浸石灰水两三天后取出洗净揉进米粉做成的“绿色”圆子,带着淡淡的青草苦味。吃了这样的清明“苦圆子”,意味着农民将走进这一年辛苦劳作的开始。端午节,以前路仲人少裹粽子,用圆子代替。而在婚嫁丧葬上,圆子又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比如儿女结婚时,有娘舅姑夫挑着“上头圆子”贺喜的。“上头圆子”是一种大如海碗的圆子。中空,里面又藏着一颗小圆子。那大概是意蕴“大登科”后将添丁旺族的祝福吧!等到孩子出世满周岁,有“周岁”圆子。村坊上每家一大海碗,赤砂糖盖顶,甜甜蜜蜜。

盖房子摆上梁酒,要请木匠泥水匠吃过“上马杯”才能架正梁:荤素果酒,少不了一盘圆子。

丧葬上在老人出殡时,抬杠人要吃起行席:糕饼果点酒,圆子又是不可缺少的!

可以说,圆子用它的糯性、粘性连接着路仲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除了过节祭祖,圆子其实已经是路仲人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心灵虔诚的寄托。

作为诗人,朱淑真曾游历吴越荆楚间,她为什么不使用他处对圆子的称呼而独独使用了这个富含路仲地方特色的名词?这就是人生活习惯对自身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然吧!同时也证明了她在路仲的身世。

〔文章来自“洛溪居,殳志平博客”原作者或为署名“大地疯人”〕
   

  
  

 
海阔中文网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