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人张元干生平概略
海阔中文网网站整理辑录
张元干,南宋初期著名爱国词人,又名元傒,字仲宗,福建永福嵩口乡月洲村(今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人,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又称芦川老隐、芦川老人。祖父及三位伯父均系进士出身,仕于朝。其父名动,字畿道,赐进士出身,曾在邺(今河北临漳县)为官。张元干幼年连遭不幸,母亲早逝,弟弟三岁夭折。十四五岁随父来河北。常与父客人赓和联唱,辞藻可观,博得赞赏。大观四年(1110)到江西南昌,向东湖先生徐师川请教。时江西诗派洪刍、洪炎、苏坚、苏庠、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湮等九人组成诗社,饮酒赋诗作乐。向子湮乃张元干舅父,其因此“亦获攘臂其间”。政和(1111~1117)初年,随父到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入太学,为太学上舍生。宣和元年(1119)和六年(1124)春,曾先后两次回福建家乡;第二次回乡返京途中,拜访正在福州闲居李纲,首面素所景仰爱国将领。其亦得到李纲异常赏识:“听其言,鲠亮而可喜;诵其文,清新而不群。”宣和七年(1125)夏,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同年冬,金兵大举进攻。次年正月,金兵渡黄河围攻汴京。徽宗内禅,钦宗即位,改年号靖康,任李纲为亲征行营使。李纲征召张元干为行营属官。时徽宗仓惶出逃,钦宗亦欲逃,因李纲主战,力谏死守,才使金兵未逞。但钦宗应允割让中山、太原、河间三镇议和,并为讨好金人,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罪名罢免李纲,张元干同时获罪。不久,离开汴京,沿水路南下。
靖康元年(1126)冬,张元干闻汴京沦陷,写下《感事四首》,抒极度悲愤之情,并渴望抗敌复国。于是,沿淮水,经建业(今江苏南京),过镇江。于靖康二年春到达临安(今浙江杭州),寓居西湖之滨。
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号建炎。初,高宗起用李纲为宰相,张元干为朝议大夫、将作少监,充抚谕使。但高宗仍信任主和派,李纲仅在任七十余日即被罢免,张元干深感愤慨。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又南下攻宋,张元干避难湖州。写下《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抒发收复中原豪迈气概和壮志难酬之悲愤心情。面对朝廷腐败、自己主战反而获罪现实,其愤慨难平,于绍兴元年(1131)二月辞官归里。
绍兴八年(1138)二月,李纲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上书高宗反对和议,被罢职,还归福建长乐。张元干此时正寓居福州,愤然写下《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慷慨悲凉,感人至深。绍兴十年(1140)正月十五日,李纲在福州逝世,其悲痛地写下《挽少师相国李公五首》及《追荐李丞相设斋疏》等词作,高度赞扬李纲坚定抗金精神,寄托深切哀思。绍兴十二年(1142)九月,宰相秦桧嗾使亲信诬陷朝廷官员胡铨,诏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编管。时抗金名将岳飞已被害,秦桧气焰熏天,“一时士大夫畏罪箝舌,莫敢与立谈”。胡铨亲党也“避嫌畏祸,唯恐去之不速”。张元干却激于义愤,不顾个人安危,写下著名《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篇,为胡铨送行。绍兴二十一年(1151)被告发,秦桧将张元干逮捕至临安。因张元干挂冠已久,只好“以它事追赴大理寺狱”。
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后,张元干出狱,后在吴越一带漫游。曾到苏州,写下《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流露游子思归心境。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前后,张元干重到临安,羁寓西湖之滨,与旧友刘质夫相遇,又结识周德友、张孝祥等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拄杖登上吴兴垂虹桥,感慨万千,写下《水调歌头》一首。夏,又到浙江嘉兴。两年后中秋,再游吴江,时已近七十岁。此后,其行踪不定,约年近八十高龄时客死异乡。
张元干一生主要成就在于文学,尤其于词创作方面,其《芦川归来集》十卷,有词三卷,计一百八十余首。张元干少年时即慷慨议政,视文章为“小技”,并未专意写作。直到屡遭挫折报国无门之后,才将满腔悲愤寄托于诗词之中,并冲破只写离别相思、绮罗香泽传统题材范围,把重大社会问题纳入主题。因此,张元干词真实地再现沦陷区“群盗纵横,逆胡猖獗”“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灾难景象,以“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抒发对沦陷区人民怀念之情;用“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等词句表达自己杀敌报国强烈愿望。“天意从来高难问”、“百二山河空壮,底事中原尘涨,丧乱几时休?”则表达了对统治集团昏庸误国行为极其不满。“肠欲断,愁难著,倚蓬窗无寐,引杯孤酌”“谁似老子痴顽,胡床攲坐,自引壶觞醉。醉里悲歌歌未彻,屋角乌飞星坠。”通过写景抒情,寄托了壮志难酬之苦闷与愤慨。张元干词作,拓宽了词的境界,并赋予词以新的生命,堪称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