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网站 >> 古代诗词 >> 张羽诗集 >> 张羽《兰室五咏·花》赏析


 
  

 
张羽《兰室五咏·花》赏析

文/汤才春

海阔中文网网站整理编辑

 


 

  



  在浩如烟海的诗章中,我欣赏张羽的《咏兰花》诗:“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此诗咏兰,着重抓住兰花两大特色:色与香。“能白更兼黄”是指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无人亦自芳”,是从人格化的角度赞其“香”,从形之美推进到内在美。“寸心”则一笔两写,既写花,又状人。杨万里《凝露堂木犀》云:“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张羽化用杨万里诗意,而更加准确、老到、形象。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许多香”,则暗喻君子才华不尽,可贡献于人的不少。用兰花的清幽、纯和、持久之香,写出兰花独具的品格与文人雅士的志趣,亦属咏物诗中的佳构。

  张羽的身世似兰,“挺自然之高介”,不象其他草木那样“服媚”于他人,他飘逸潇洒。张羽,字来仪,一字附凤,后以字行,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寓湖州(今浙江湖州)。考《真迹日录》,张羽题王蒙听雨图署款“浔阳张附凤”。王逢善作听雨楼图卷题跋诸贤记云:“君本浔阳人,元氏乱寓湖州。”“洪武初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又徵为翰林侍制、太常寺丞。生平好著述,工诗、文,善书、画。”诗与高启、徐贲、杨基称“四杰”“北郭十友”与“十才子”。“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自是诗人之诗。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卒年六十三。”(《明史·高启传、明画录、无声诗史、书史会要、画史会要、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名山藏、六研斋笔记、詹氏小辨、弇州山人稿、历代画史汇传》。)张羽一生聪敏勤奋,在困境中自强不息,“七岁习《诗经》,过目成诵;十三岁赴乡试,称奇童。元季隐居不仕。洪武初,宋濂荐其修《元史》,拜水部郎中,未几辞归”,“元末避地吴中。颖敏,读书一览不忘,为诗文俊逸典雅。工绘事。”可见他在诗、书、画诸方面多有建树。张羽诗歌存有《静居集》,仅题画诗就达到了107首。然而,张羽生活在元明之交的战乱年代,自元顺帝至正八年方国珍起兵台州到洪武四年明太祖再次统一中国,战乱时间长达二十三年。生长环境的不良,秉性的坚贞,造成张羽的人生悲剧。张羽的《咏兰花》实际上是对自己一生的写照。“能白更兼黄”,虽状兰花之外貌,也暗说他一生之坎坷,能屈能伸,能渡贫贱,也能过富贵。“无人也自芳”,这既是赞兰花的精神,又是书诗人的胸臆。战乱中,“明初四杰”的文才令张羽自信自尊,也带有与世无争及文人的孤傲,既感到“不遇”,又满足于“无忧”,正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政治参与的思考与矛盾。张羽的性格似兰,甘愿寂寞,不求闻达。张羽一般史书均称是我国明朝初年著名诗人,但他又属元末遗民,故有的版本称张羽是元朝诗人。在当时,他一直隐居吴中,不愿与朱元璋合作。大家知道,朱元璋是文字狱的发明者,由于他出身低贱,要过饭,当过和尚,所以心理上极其敏感,对于文字百般猜忌,往往毫无道理就胡乱杀人,以至于当时的读书人都不愿意出来当官。象张羽这样的文人,“权威刚强”,意志坚定,洪武中,他得罪皇帝,自知逃不过朱元璋的屠刀,投水而死。《明史·文苑》本传有记载:“寻坐事窜岭南,半道,召还。羽自知不免,投龙江以死。”此处告诉人们:张羽是在“龙江”投水而死的。张羽在茫茫人海中,算不上什么大人物,“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而他的诗却给后人留下“许多香”。张羽也可谓杰出的赏兰家,他另有《咏兰叶》诗:“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在兰花品评、赏鉴中,他提出赏叶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与内容。诗篇开头即是对兰叶娇媚柔美之态的摹写:兰叶鲜绿,细长而柔软,就象那多情多怨的美人;清晨叶片上挂了露珠,就象美人哭泣时使人顿生爱怜之情的泪滴,新阳初照,使露珠(泪珠)如点点珠玉,反映出陆离斑驳的异彩,透现出圣洁而美艳的独特神韵。静态尚且如此,那么,动态则更为诱人:和风轻拂,斜叶弄影,风姿绰约,如美人轻歌曼舞。三、四句则告诉我们,“俗人”(一般的欣赏者)只看到花色艳丽、清香四溢,而忽略了对“叶”的美学审视,真是过于局限,而不顾及到兰花的整体美了!由此可见,诗作有着向细腻、反复品评、发展的趋势。兰花的芳声秀质,自古超绝,张羽在乱世之中吟出如此绝唱,堪为今人佩服。真是“禀天地之纯精”,“香从风而自远”。
  张羽的诗浅显易懂,自然流畅,但平淡中含蕴深情,质朴处孕藏华美。没有婉曲寄寓之笔,相反明白写来,直陈其怀,更具艺术感染力。
  

返回张羽诗集

  


海阔中文网网站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