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三位一体,古已有之。其相映成趣,有机结合的艺术整体构成了迥异于西洋画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一幅精美的丹青,若能配上一首既能诠释画面又能生发画意的好诗,再加上一手好的书法,其效果不啻锦上添花而已。刘基是个天才,史载其不仅擅文、工诗,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刘基有书法作品传世,明丰坊《书诀》称其“书学智永”,行、草兼善。今人谓其“笔势往来,宕逸不羁,好比淡烟笼月,轻风拂柳”。其画虽未有传世,然于下面几条史料记载可知刘基亦会丹青:
铁岭于氏藏刘伯温写梅一帧,似工细百来为绳尺所拘。其妙处非专门名家,而一花一蕊并秀色可餐,殊可珍宝。于氏欲铭泓泐上石,乞余临抚,恐仅得形似耳。(钱松《松壶画忆》)
曲阿孙氏藏刘青田《蜀川图》,然而不独花卉,兼工山水也。(姜二酉《无声诗史》)诚意伯青田刘公作《蜀川图》,为暨阳本中使君西行饯者。图为丹阳孙氏所得,徐兼山馆于孙,亲自对余说。夫暨阳乃余邑旧称也,本中使君竟无所考,姑以俟知者。(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刘诚意丹青》)
刘基书、画兼擅,这就无怪乎在其文集当中会有如此之多的题画诗了。据笔者粗略统计,其题画诗多达百余首,且五古、五律、七古、七律、五绝、七绝各体兼用,而以七古、七律最为常见。
一首好的题画诗除能形象地诠释画面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能据画面立意而予以适当的生发,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画作之境界或内涵,力求做到以语言艺术去补视觉感观之局限。苏东坡有《题惠崇春江晚景》绝句,被后世视为题画诗的经典之作,其佳妙之处亦不乎于此。今观刘基诸多题画之作,大约也在此等处颇下功夫。如《题钓雪图》:
雪暗洲渚白,江清蒲柳寒。悠扬双短棹,汗漫一渔竿。忽忆沧浪曲,因悲行路难。蛟鼍正骄恣,还为尔长叹。
《钓雪图》当演绎柳宗元《江雪》诗意而成,如今刘基又得为了题画可谓难矣。从诗意看,前四句诠释画面,后四句是对画意的生发补充。用“蛟鼍正骄恣”,以示尘世间已无清静之地可供避世之士寒江独钓,从而使画作染上了特定的时代色彩,立意亦更深一层。
好的题画诗,完全可不依附于画面而独立传世,其对画面的形象描述,神似的刻画,并不亚于画作本身,甚至超过原作。如《题钱舜举马图》对马的刻画可谓是神来之笔,特见精神:
……浪花满身蹄削磏,两耳抽出春笋尖,风鬃欲拂九霄云,隅目似挂高秋蟾。……
诗人运作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刻画骐骥驰骋千里的瞬间动态和雄健风姿,确实给以美的享受。刘基有些为山水画所题诗作,其本身就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为戴起之题猿鸟图》对长江三峡的描绘:
巴东之山巫山高,连峰插天关键牢,中有怀陵簸谷之波涛。藤萝杳冥风怒号,人迹不到神鬼逃。但见野猿沙鸟群相嘈,聱取百窍摇岩赘。……江盘峡束雷雨昏,崩崖死树缠古根。玄猿抱儿随白猿,长臂腰 相攀援。……
山之高,峰之险,谷之深,流之急,冥风怒号,猿鸟相嘈,种种奇观令人目不暇接,其信息量大大地超过了画作本身。
以上所说的是刘基题画诗的一般性特征。在我看来,刘基题画诗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饱蕴主观感情色彩的借题发挥。大致可概括为以下数点:
1、借题画寄忧患之念
我曾以《论刘基诗歌的志士情怀》为题对刘基的忧患意识作过专题研究,指出刘基一如古往之仁人志士,始终将自身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穷达,都以社稷苍生为念。这种忧国忧民的志士情怀其实在题画诗中是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在一般人的眼里,题画诗乃人际交往的应酬之作,纯属一种娱乐性的消遣诗作。刘基则不然,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借题发挥,谓之故意“跑题”亦未尝不可。如《题富好礼所畜(蓄)村乐图》,从画题即知富好礼所蓄之画呈现的是岁乐年丰的升平气象。诗人由此而回忆起往昔家乡南田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岁月,然后笔峰一转写道:
宁知宴安含鸩毒,耒耜一变成戈矛。高门大宅化灰烬,蓬蒿瓦砾寒道周。春燕营巢在林木,深山露宿随猿猴。三年避乱客异县,侧身天地如浮沤。亲朋阴隔童仆散,疏食水饮不自谋。有时惝 梦闾里,惊觉五内攒百忧。……
一篇长达五百余字的题画诗,仅以八句诗诠解画面,而腾出大量篇幅去反映当时(至正十五年前后)“民饥而盗起”的动荡现实,并寄寓自身布衣忧国的赤诚之心,真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又如《题老翁骑牛图》:
白日上悠悠,竹梢雾已收。晴天不易得,及时当放牛。邻家放牛多儿童,我家无儿只老翁。寒衣在机织未就,原上烈烈多高风。勿言衰老筋力薄,有牛可放殊不恶。但愿天公不相恼,牛背闲眠饥亦好。
从画题和诗意来看,画家着意表现的应是晴天丽日之下老翁闲眠牛背的那份安逸与悠闲。诗人却故意“曲解”画面,谓老翁放牛乃因家中无儿所致,并以“寒衣在机织未就,原上烈烈多高风”以示黎民百姓生活之贫寒,从而使该题画诗染上了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饱含着诗人对黎民百姓的关切悲悯之情。对画面作这样的诠释,虽不甚符合画作原来的构思立意,却很能显示诗人忧国忧民的志士情怀。他如《题李伯时渊明归来图》《题宋子章米元晖山水图》《题赵文敏公画松》等作都有类似的借题发挥。
2、借题画以批陈公弊
刘基作诗重经世致用,坚决反对风花雪月之类的无病呻吟,这从他的题画诗中也可见一斑。在此类诗作当中,有不少是机锋所向直指社会弊端,目的是期望以此引起当国者的警觉。如《题释骖图》,从诗中“焉知道上十二牛,皇天默佑周同姓。绛宫大厉吼如雷,墨车载甲光照缳”等句分析,此画是据《左传·秦晋淆之战》“文嬴请三帅”构思而成。具体地说是根据《秦晋 之战》中“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这几句话来构图立意的。“文嬴请三帅”,对晋国来说无异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矣。等到晋文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派人追杀,却已望尘莫及,为时已晚。刘基以这一段史实为依据,先补足“释骖”之前因,以示活擒三帅的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之上评论道:
万死一生真望外,岂意片言由内主?鸿雁曾伤弓,尚为空弮愁。犀兕脱匣出,闻呼肯回头?河边解骖徙谫谋,舟中稽首心悠悠。济河封尸勿云晚,此事终作晋国羞。君不见夫差违子胥,空洒姑苏泣?丈夫深戒妇人仁,养虎遗患悔莫及。
钱谦益评:“谷珍遣人浮海纳贿中宫,遂定招安之议,故引襄夫人事以刺焉。”从诗意看,亦显然是针对元廷在处理方国珍一事上过于心慈手软有感而发的。我们知道刘基就因建议捕斩方氏兄弟而被落职羁管于绍兴的。从维护元廷统治的角度来看,事实证明刘基并非是杞人忧天。
又如《为丘彦良题牧溪和尚千雁图》,雁为吉祥之物,牧溪和尚作《千雁图》盖别无所指,若换他人作此题画诗,或许据图之意称颂一番也就好了。但刘基在客套几句之后,却就“千雁”大做文章:
西风九月粳稻黄,朔雁飞来翼相戛。农夫苦饥雁独饱,此意画师应识察。近者分明辨羽毛,远者缥缈瞻秋毫。或乘飘风入烟霄,或翳落日沉隍濠。起如武侯布八阵,集如万舞回旌旄。眠沙卧草鸣且翱,喋呷藻荇乱蓬蒿。禾空穗尽却归去,风塞漠漠春云高……
当九月粳稻黄熟之际,“朔雁”即遮天蔽地飞往南方,去攫取农民的丰收果实,其可恶之处已不言而喻。如此生发画意自然是诗人别有用意。盖刘基是以“禾空穗尽却归去”之“朔雁”来影射至江南搜刮民脂民膏的蒙元京官。其立意与乐府诗《鸣雁行》相同,可见此诗亦为借题发挥的讥刺时弊之作。他如《题画猫》:“春风漾漾吹花影,一任东郊鼠化鴽”,是以“猫不逮鼠”影射元朝官元不以社稷苍生为念,一任“海盗”“山寇”为非作歹;《题梧桐折枝瓴毛图》以“凤凰不来嘉实晚,小禽衔上最高枝”影射君子失意、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3、借题画以抒怨抑之情
刘基生于元季,早蕴伊吕之志,然“遭时变更,命世之才,沉于下僚;浩然之气,阨于不用”,故其诗文沉郁顿挫,而多怨抑之气。即如在题画诗中,亦时有所见。如《题枯木图》:
松以直而伐,桂以芳而攻。睠此屈曲形,臃肿又空中。身为蝼蚁家,根作蛴螬宫。蠹皮化土壤,朽腐不可烘。轮 盘石间,几岁经霜风。明堂构群材,梯梁匝硿 。斧斤独不到,凋落还芃芃。知兵膑孙子,善射歼有穷。胥种伏短剑,韩彭叹良弓。岂如蚩蚩氓,负薪翳蒿蓬?饥食渴则饮,不识王与公。白发死枕席,无事伤其躬。赠诗持画还,去寻黄绮翁。
“松以直而伐,桂以芳而攻。”作者一开始就为全诗定下了低沉而又激愤的抒情基调。是诗作于羁管绍兴之际,思想上明显受到老庄人生哲学的影响,但诗人毕竟尚未完全超脱而不以功名为念,故借题枯木而抒其愤懑怨抑之气。在诗中,诗人以松、桂自况,并对历史上孙膑、胥种等杰出人才的不幸遭遇打抱不平,其实质则是为自身的遭际鸣不平。
有意思的是,诗人于晚年又作了一首《枯树图歌》,但其立意已从“因其不材而终天年”变为“有才而不为世用”:
道傍古树身半枯,白蚁穴根虫穴肤,风吹雨撼霜雪冻,断石臲卼无人扶。忆昔勾芒肇初政,百卉腾达随呵嘘。新柯荏苒旧柯壮,雾露膏沐光如濡。黄鹂翡翠语娇滑,桑扈戴胜鸣相呼。白鹤来巢鹿止荫,匠石愕睨争欢誉。宁知忧患生旦夕,野火倏忽起不虞。燎原烈焰难响迩,孰问柞栎杉与槠!枝蕃叶焮根半赤,朽腐瞒液非时须。山林摇落岁方晏,聊以薜荔为衣袽。呜呼广厦栋梁具,委弃草莽同薪刍!皇天未必替生意,更盼玉烛回阳乌。
此诗显然寄寓了诗人自身和感慨。刘基于至正二十年毅然走上反元之路,与宋濂等至金陵即陈“时务十八策”,而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此后运筹帷幄,灭汉平吴,屡建奇功,成为明开国元勋之一,被视之为国家栋梁之材。岂料朱元璋打下江山,坐稳龙椅,即过河拆桥,刘基被疏远了。后又遭胡惟庸等诬陷而遭“软禁”,真可谓“忧患生旦夕”也。“风吹雨撼霜雪冻,断石臲卼无人扶”。这不正是诗人当时艰危处境真实的写照吗?“朽腐瞒液非时须”,“委弃草莽同薪刍”,这些诗句都充盈着诗人不受朝廷重用的怨抑之气。一句话,此诗绝非泛泛而作,作者是以“枯树”自况,树之一生犹诗人之一生也。从此诗,我们又进一步深刻地意识到刘基晚年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实在是不得己而为之。刘基晚年诗作多悲老伤怀,貌似颓废,然这颓废的外表之下潜藏着的还是一颗滚烫的心。怨抑归怨抑,愤懑归愤懑,效忠朱明王朝之心则始终不变:“皇天未必替生意,更盼玉烛回阳乌。”这就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4、借题画以明心志
诗如其人,诗是诗人心灵的窗口。从这个窗口,读者可以窥见诗人绚丽多姿的内心世界。题画诗并非直接言志咏怀,但从中仍可以洞察诗人的抱负,了解诗人的追求,以及思想、感情、品格、意志,等等。作为诗人本身,也常常是有意识地借题画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托物寄兴。《题太公钓渭图》就是一首很好的写心言志之作: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浮云看富贵,流水澹须眉。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明吴明卿谓此诗“可为磻溪题像,亦可为青田写影”,沈德潜称此诗“通首格高,隐然有王佐气象”,他们都从中体悟到了刘基不同凡响的俊才鸿调。认为刘基是名为吕望题像,实为自己写心,巧妙地将主观心志寄寓于客观的描述之中,实为不可多得的题画佳作。
国画多山水花鸟之作,而古代诗歌又恰好有香草美人以喻君子,恶禽臭物以比谄佞的比兴传统,因而诗人为此类画作题诗就往往会借此言彼,托物寄兴。如《题兰花图》: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置明窗间。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薋菉葹,我欲纫之充佩祎,寰寰独立众所非。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兰花向来就以其清远的幽香而博得文人雅士的青睐,它在古代诗歌当中有着特定的象征的意义,即象征一种清峻高洁的人格。刘基正是借题咏兰花来写明心志。“世方被佩薋菉葹,我欲纫之充佩祎”,坦露了作者坚守高洁之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迹,故可认为诗中之幽兰花正是诗人品格的象征。又有《题赵学士色竹图》,也是以“孤直”之竹喻己“刚介”之性。竹之“清气”,竹之“风影”,都是诗人清峻品格的象征。
潘德舆称刘基诗歌乃“士君子言志之诗”,这是很有见地的。从本文对刘基题画诗特征的考察分析中,我们更深刻地体悟到刘基文学思想的精髓就在于经世致用,刘基的志士情怀在于忧国忧民,刘基的人生追求目标在于拯世济民。〔文/吕立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