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苦短诗人黄景仁
文/ 吴汉卿
黄景仁,清代著名诗人之一,曾先后两次来池州,追寻李白足迹,漫游秋浦河、清溪河和九华山,吟咏了十余首长诗、短句。遗憾的是在近年官方选编的《历代名人韵池州诗选》和个人编选的《池州景观诗选》两集中,均未收录其一首诗。就连《九华山大辞典》中也只录了一首诗,对其生平事迹介绍过于简略,且失之公允。故本文特对黄景仁生平作以较为详细叙述。
黄景仁,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生活于江苏武进县(今常州市)马山埠一败落书香之家。他自称系北宋黄庭坚的后裔,世居江西,南渡时,其远祖松轩由鄱阳迁武进,就在今日常州马山埠定居。祖父大乐以岁贡生官高淳县学训导。父之掞,县学生。乾隆十四年(1749)他出生于高淳学署,小名高生。四岁丧父,七岁时随祖父从高淳回武进,居白云溪上。幼年聪明好学,九岁就能写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的佳句。十六岁应童子试,在三千人中,考了第一名,翌年补博士弟子员。十九岁时,娶赵氏。同年,和后为经学家、文学家、翰林院编修的同乡洪亮吉在江阴逆旅中订交,随后他俩同以文学家邵齐焘为师,在常州龙城书院从学,想从科举方面找出路。谁知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在之前和其后的五应江南、三应顺天的乡试中,均皆名落孙山。乾隆三十四年(1769)邵齐焘去世后,他深感“益无有知之者,乃为浪游”,从此他踏上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
他为了养家糊口,南北奔波,足迹遍及苏、浙、皖、直、鲁、湘等地。正如他在“自叙”中所述:“由武林而四明,观海;溯钱塘,登黄山;復经豫章,汎湘水,登衡岳,观日出;浮洞庭,由大江以归。是游凡三年,积诗若千首。”二十三岁(1771年)时,被安徽学政朱筠召入幕府,颇受器重。朱筠任满回京,他因母老不能同去,只得返回家乡。二十七岁,应寿州知州张荪圃聘到正阳书院作山长,时仅半年,冬天即到北京。翌年春天,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平定金川奏功,清高宗东巡回京,黄景仁随各省士子去天津献诗,考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随即托洪亮吉把家乡仅有半顷田、三椽屋变卖,将家眷接到北京。但京都居大不易,官卑俸薄,家计艰难,加上疾病缠身,陷于无法自拔的境地,只好在三十二岁时把家眷送回南方。过了两年,以武英殿书签官例得主簿,加捐了县丞,便在京中候选。翌年三月,因债主逼债,他抱病离京,再赴西安依陕西巡抚毕沅。他本来体弱多病,经不起长途跋涉的劳累,乾隆四十八年(1783),刚到解州运城(今属山西),在河东盐运使沈业富署中,便病情恶化,结束了贫病交迫的一生。身边随带的衣裘,都为医药典尽,只有零篇断章狼藉几案,境况十分凄凉。这位才华出众的诗人,只在人间度过三十五年。其灵柩由洪亮吉亲自伴送归葬于武进阳湖永丰西乡。
黄景仁曾两次游历池州和九华山。第一次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即21岁时,由黄山经九华山过池州,登庐山;第二次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23岁在安徽学政朱筠的幕府任上,由安庆越江来池州,追寻李白足迹,漫游秋浦河、清溪河,再次登临九华山。咏诗三十余首,现收存于《两当轩全集》内共十六首,余则遗失。由于留存集内的诗有的太长,如《游九华山放歌》长达六十句,《昭明太子祠》长二十八句,《齐山》、《夜宿中峰和洪稚存》、《池阳写望》、《舟中望九华》等分别为二十六句、二十四句和二十句,本文舍之不取,只选其律诗、绝句以飨读者。
池口写望
年时泊池口,未上卸帆亭。风水如前宿,云山感再经。
波流五溪谷,天接九华青。明发重寻胜,遍舟未可停。
秋浦怀李白
为爱池鱼美,停车又几时。如何我行处,每见尔题诗。
花发清溪馆,苔荒苦竹祠。青天明月在,何处不相思。
池阳杜牧祠二首
其一
登头好色马卿消,黄绢清歌响未遥。我读先生燕将録,鬓丝禅榻太无聊。
其二
风光秋浦占江南,小队行春驻锦骖。只惜数年贤刺史,却留余种媚朱三。
池阳杂诗
吊古忧生苍莽间,识舟亭畔此跻攀。江湖白入三更梦,吴楚青争两岸山。
帝子魄归高阁耸,侍中血汙断矶殷。无愁只有清溪水,缓载菱歌日暮还。
望华亭
日晡携酒上危亭,亭外云峦接杳冥。送客五溪声入座,邀人九子翠依棂。
山因当路名增重,客到凭栏眼已青。多少征夫掉头去,独将颜色助山灵。
发一宿庵
曾闻绝顶接天梯,几叠烟岚望已迷。得意总忘山远近,但行休问路东西。
飘萧洞气成飞雨,冥漠丹根获紫泥。常自笑人岩畔月,有山如此不幽棲。
山楼夜起
松根缘萝牢结屋,屋外萧萧响深竹。竹梢千叠万叠山,一一风声起空谷。
金沙老僧何处寻,曷不邀至谈夜深。夜深独抱岚气宿,有梦那得离孤衾。
苦雨
江南本雨产,江上更多风。雾黯梅根冶,寒侵箬叶篷。
沙虫缘树上,洲鸟浴溪通。日日愁凝望,乡书滞远筒。
别松上人
千峰趺坐起,而我一相寻。了了解人意,空空入道心。
觸扉知虎脊,震榻是龙吟。相失名山去,尘缘愧我深。
黄景仁虽未成为乾嘉学派的学者,但由于他早著诗名,同许多著名的文人学士有来往。如洪亮吉、袁枚、汪中、蒋士铨、孙星衍、翁方纲等,都是他的好友。在京师期间,他与洪、翁、蒋以及程晋芳等组织“都门诗社”。洪亮吉更是他的至友,先后相交十八年,对他帮助很大。黄景仁临终之时,以老亲弱子拳拳相托。
黄景仁一生仕途困顿,生活极端窘迫,以致穷愁潦倒,赍志而殁。瞿秋白早年在叙述家庭的穷困生活时曾说:“想起我与父亲的远别,重逢时节也不知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名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当他走上革命道路后,在赠送友人一诗中,再次提到黄仲则:“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对黄仲则的深切同情,溢于言表。
黄景仁是封建社会中穷苦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悲惨遭际,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一个显著的特点,嗟贫叹苦,啼饥号寒成为他的作品中十分突出的内容。正如郁达夫所说:“要想在乾、嘉两代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的确,在他的笔下,悽怆悱恻之情,低回掩抑之感,表现得十分深刻感人。如“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等名言警句,诉说穷愁潦倒的困境,凄苦之情,扣人心弦。但他也有部分篇章反映诗人积极奋发的抱负,以及表现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和关怀。如“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老亲病妇甕牖底,忧饥苦暑谁相伶?明知一雨难骤得,安得将心作顽石。”
用气势雄伟的笔触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是黄景仁诗歌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激发读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他“揽九华,陟匡庐,泛彭蠡,历洞庭,踪迹所至,九州历其八,五岳登其一,望其三”写下许多名篇。他写钱塘江潮,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方见银山地动来,已将赤岸浮天外;砰岩磓岳万穴号,雌呿雄吟六节摇。”他写衡山日出,淡描浓抹,奇景突现:“人言此时日将出,彷彷水底离珠宫。须臾一线吐復落,砉然万丈车轮红。”他的写景诗,语言明快晓畅而又妥帖传神,富有表现力,佳词警句,为数甚多,含英咀华,耐人寻味。
黄景仁一生最推崇李白,在《太白墓》诗中自称:“我所诗者非公谁”,并写了不少倾慕李白诗,还表示死后要埋在太白墓附近。他的古体诗直造太白之室,有时也像韩愈;近体诗同李商隐相仿。但他绝不纯事模仿前代诗人,而力求独创,自成一家。他一生短促,但多才多艺,除诗词创作外,其他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的骈体文,文笔极为典雅华丽;他善于书法、绘画和篆刻。书法风格在苏轼与黄庭坚之间,分隸更为古雅。篆刻于文秀中含苍劲,间仿翻沙法,制铜即直逼汉人气韵。
黄景仁一生创作诗词二千多首,留传下的只有一千余首,历经嘉庆、道光、咸丰三朝诗人选编刻印的《两当轩全集》,在太平天国战火中毁去。至同治初年,由其孙媳即孙黄志述妻吴氏,节衣缩食,费了十余年时间,历经艰辛,于光绪二年(1876)重刻《两当轩全集》,计二十二卷,考异二卷,附录四卷,收诗一千一百七十首,词二百一十六首,文六篇,成为坊间的流行本。近年出版的《两当轩全集》,补收了光绪本中漏刻的诗八首,增收咸丰本所附《酬唱集》二卷。同时又把新发现的黄景仁佚作三篇,附在《补遗》之内。
---- 相关链接 ----
◇ 黄仲则诗词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