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网站 >> 古代诗词 >> 赏析鉴论 >> 文章荐读〔古典诗词〕


 

  
  
“沁园”遗址


文/魏美智 海阔中文网首页整理编辑


  一、 别名
 
  关于沁园的历史记载很少,现存沁园的资料也是片言只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覃怀志》《怀庆府志》《辞海》、康熙三十二年版《河内县志》,也只提供了大概的方位距离:“沁河北岸”“沁阳城东北三十里”,没有沁园的详情和佐证。多年来,我们只能透过唐风宋雨的朦胧和战火硝烟的迷蒙,遐猜她的幽静,梦想他的恢宏。目前遗存的元代耶律逊《过沁园有感 》的诗:“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明代王铎的《移居》诗:“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也只是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一个残美的沁园憾境。但值得庆幸的是,诗中提到的“竹”,把我们对沁园的境想,扩展出一个新的视野。依据诸志提供的方位距离加上王铎、耶律逊诗中的“竹”,很明显,沁园遗址限定在了博爱县磨头镇北和许良镇南这片千年的竹乡里,把我们先前对沁园的臆想变成一片具象。
 
  看看《后汉书·窦宪传》和《辞海》的记载和解释,沁园的全称应为“沁水公主田园”。所谓田园,绝不是公园和园林的概念,应为耕读、休闲、居住相结合,既有田园风光又有园林景色的地方。所以,这就让传说的沁园,出现了一个质的改变和占地面积的扩展,更把朦胧的沁园,演释出一片贴近生活的沁园。汉明帝刘庄(显宗)共有11女。永平三年(60年),封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婚配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高密侯邓乾。传说她是一位历史上少见的冷面美人,性格雅静,贤寂、善良,文弱,一生中难有几次笑容。如何给公主找一位如意郎君,除了郎君个人素质外,还要寻找一个适合公主性格的自然环境。于是显宗皇帝,踏便山山水水,最后选定沁河北岸这片竹林。而这片竹林,北依太行,南邻沁河,富饶,幽静,明朗,祥和。“矮屋曲篱间,绿竹黄花绮”,“地在无尘境,人来不住天”,“筠篁突淇澳,风景胜江南”。据说周文王称此为“天下大阳居”,正与公主的性格天然匹合。于是,汉明帝派百官监管,动用千名劳工,一个多月便将沁园建成,作为公主的陪嫁,可见皇帝的格外恩宠,也创造了惊人的建筑速度。同时,也让我们顺然的提出质疑,一座偌大的沁园工程,别说古代,即使现代化的速度一个多月也很难完成。因此必须说明,这片竹林,原本就绿林滴翠,泉溪遍流,依山傍水,沟壑起伏,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盆景。所以只需要几座亭台楼阁的点缀,省工省时,足以成为美丽的景致。也恰恰照应了“沁水公主田园”之说,把传说中的沁园,回归到了田园风光和亭台楼阁相溶的别样美丽。
 
  博竹苑景区占地1300余亩,正是博爱县磨头镇和许良镇的结合处。所以,这让我们很容易猜定,这里会否是沁园遗址所在地?而且与诸志中的三十里距离特别吻合,也正处于沁河北岸,与耶律逊、王铎诗句“竹”的定义更无须解释。景区边的胭粉庄村,据传说和原地民办主任魏美智的论证,正是汉代给沁水公主制造胭脂和香粉的作坊。同时,近来魏先生又有新考证,离景区正南三里处,王堡村附近,发现沁水公主公爹邓震的墓冢。园区内西湖也曾有汉代墓迹和汉代遗迹的出现。
 
  沁园的遗失,沁园的迷离,沁园的美丽,演绎出沁园春的词牌,千余年来给多少文人墨客带来憾然和仰慕,也正因为这些,才有了韩愈、李商隐、元慎、崔是、耶律逊、许衡、乾隆、竹林七贤等一大批历代名人,在清化这片竹林里留下了不朽的吟咏,也给沁园和这片竹林蒙上一缕神秘的颜色,给后人留下浓浓的文化资源。
 
  在中国大词典,在中国870多个词牌里,唯独沁园春是一个有根可循的词牌。毛泽东一曲沁园春·雪的千古绝唱,更使沁园的影响推向了顶峰和极限,也给沁园的文化内质和文化外质,充足了不可估价的无形资产。


  二、 古汉“沁园”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爱读毛泽东的词《沁园春》,深被老人家雄伟 的气魄所倾倒。群山在老人家的笔下变成了盘屈缠绕的“银蛇”,广袤的原野变成了蹒跚的“腊象”,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何等恢宏的气势,何等的博大的胸怀!由此,爱屋及乌,便喜欢上了《沁园春》词和词牌,闲暇时还比葫芦画瓢填上几句词什么的。
 
  后来回到故乡,听说《沁园春》词牌便诞生在故乡。说是东汉明帝刘庄有位公主叫沁水公主,被封到河内。沁水公主很得明帝的恩宠,特地在河内为她修一座花园式的别墅,绿竹绕舍,红花铺地,风景十分秀丽,被人们称为“沁园”。
 
  沁园在什么地方呢?既然叫“沁园”,肯定要与沁阳有点关系吧?于是好奇的我,便打电话到沁阳市史志办公室,询问沁园的地址。我被告知,只知道史书上说金时为官僚宴饮之所,具体在什么地方不清楚,建议我到沁阳市旅游局问问。如果有,肯定是旅游景点!电话打到旅游局,得到与史志办相同的回答:这种古地方,谁也说不清它的具体位置。
 
  未弄清所以然,我心有不甘,便到史书或其他书籍中寻找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出现三种观点。
 
  一是《中华文明怀川寻根》一书,认为“沁园在沁阳城西北,沁河北岸的高岗上。”(引文见《中华文明怀川寻根》119页),《中华文明怀川寻根》是焦作文化局所编,该文既引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有关沁园在沁阳城东北的记载,又说在沁阳城西北高岗上,当属笔误。再者沁阳城西北高岗,遍地荆榛,乱石颠叠,条件太差,汉明帝根本不可能在那里为沁水公主盖别墅。
 
  二是沁园在北金村说。沁阳市王铎碑帖编委会所编《王铎书法碑帖选·延香馆帖之一》,书后注释王铎《移居》诗,注为:“沁园在沁阳市沁水北岸北金村,金时官僚宴饮场所。东汉时园田,为沁水公主所有,后泛指公主的园林为沁园。”此说有两位历史名人对它加以否定。一是耶律楚材的诗《过沁园有感》。耶律楚材,为元太祖成吉思汗至窝阔台汗时大臣,任事三十年,官至中书令,他的《过沁园有感》全文为:“昔年曾过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垣颓月树轻点头,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引文见《博爱县志》819页),且不说方向、距离对否,仅凭“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诗句就把沁园在北金村说否定了,北金村有古竹吗?否定者还有王觉斯。王铎字觉斯,他的《移居》诗为:“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引文见《王铎书法碑贴选·延香馆帖之一》注),王觉斯是明末清初人,他认为“抚竹沁园好”,一是他见到过沁园;二是沁园有竹,并且很好。北金村在沁阳城东,距县城3公里,一者与史书记载的方向、距离不对;二者沁阳市的古今典籍,没有有关北金村有竹的记载,这说明认为沁园在北金村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
 
  三是沁园在“沁阳城东北三十里”。支持这种看法的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覃怀志》《怀庆府志》《辞海》、康熙三十二年版《河内县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的是:“沁园,在河南沁阳县东北,沁河北岸。金时官僚宴会之所。今废。”《覃怀志》《怀庆府志》的记载是:“沁园,在府城(沁阳城)东北三十里,沁河北岸,金时官僚宴游之地,相传有石图本,今不可考。”《河内县志》记载的是:“沁园,在城东北三十里沁河北岸,金时官僚宴游之地,相传有石图本,今不可考。”《辞海》记载的是:“(1)沁园,园田名,东汉明帝(刘庄)女沁水公主所有,后为窦宪所夺。见《后汉书·窦宪传》。后世因泛称公主的园林为‘沁园’。崔湜诗《侍宴长宁公主东庄诗》‘沁园东郊外,鸾驾一游盘。’又词牌‘沁园春’亦取意于此。(2)金时官僚宴会的场所,旧址在河南沁阳县东北。”
 
  沁阳城东北三十里是一个概念性的数据,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俗话说,踏破铁履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关沁园的确切位置竟是在考证博爱县狮口村名的来历中得到证实。狮口村在沁阳城的东北,距沁阳20多里。据狮口村的老者们说,沁园地面十分广阔,现在博爱县许良镇的陈范村、机房、范庄,磨头镇的北十字、小庄、西西庄、玉皇庙、关王庙、南十字、前李、尚后、狮口都在沁园范围内。最近的在沁阳城东北20里,远的在城东北三十多里。这十二个村位于沁河之北岸,丹河之东岸,村村有竹园,非常茂盛。过去,从小丹河引出的许多条小河,从片片翠绿的竹园周围流过,园内竹林蓊郁,冬暖夏凉,河中鱼虾悠游,幽径从竹林中穿过,竹林七贤也流连望返,是游冶极好去处。东汉明帝刘庄就将其女儿沁水公主的庄园建在这里,俗称沁园。当时这里并没有村庄。
 
  到了东汉和帝时,沁园发生了变故。汉和帝时,扶风平陵人窦宪是东汉章帝的国舅,他在朝中权势很大。风景幽雅的沁园被窦宪看中,他两只手提了两只石狮,来到沁园的南口,将石狮在沁园口一放,霸占了沁园。在窦宪放石狮的地方,后来有人居住成村,因村在沁园之南口,又有两尊石狮,便起村名为狮口。窦宪何许人也,竟敢霸占沁水公主的沁园?《辞海》中对窦宪的情况,作过简要的记述:“窦宪,东汉平陵人,字伯度,和帝母窦太后之兄,以勋戚初官虎贲中郎。和帝立,年幼,太后临朝,进侍中,因罪自请击匈奴,以赎。出塞三千里,大破之,降者八十一部,乃令班固作铭刻石于燕然山,纪汉威德,还拜大将军,专权用事,族党盈廷。帝长,愤其专权,收其印授,以冠军侯遣就国,寻令自裁。”(见1980年版《辞海》1797页)
 
  对窦宪的专权情况,《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得更清楚。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值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后汉书》的这段记载,文虽短而言简意赅,仅“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就把窦宪恃宠而骄,权压朝纲的气焰说得明明白白。这里的王,是指东汉刘氏子弟的分封王;主,是指公主;阴,阴皇后家族;马:马皇后家族。据《后汉书·阴皇后传》记载:阴皇后,名叫阴丽华,人长得十分漂亮。汉光武帝刘秀还没有当皇帝之前,曾经到过阴丽华的家乡南阳新野,知道阴丽华的美名,内心十分倾慕。后来刘秀到了西汉的京都长安,看到在皇帝身边站的执金吾卫,手执着金瓜站在皇帝身边,非常威风,曾经大发感慨说:仕宦当如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刘秀当了皇帝后,把阴丽华选入宫中,准备立为皇后,却被阴丽华拒绝。阴说:在皇上为夺得江山打仗的时候,我没在皇上身边,没有为江山社稷作过贡献。皇上应该选个在皇上打江山的时候在皇帝身边侍奉过皇上,为皇上生过子嗣的人。这样,便将皇后让给了郭皇后。刘秀十分宠爱阴丽华,后阴生下了刘庄。当刘庄被立为太子后,刘秀还是废了郭皇后,立阴丽华为皇后。并封阴皇后的父亲为宣恩哀侯,弟弟为宣义恭侯。汉明帝继位后,册封阴皇后为皇太后。因此,阴氏家族在京权势炙手可热。
 
  马皇后是汉明帝刘庄的皇后。据《后汉书·马皇后传》记载:马皇后在朝以贤淑而著称,朝中大臣多次奏本,要皇帝册封马皇后的亲属,都被马皇后拒绝了。她说,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因此,一直不让册封她的亲族,在朝中德高望重。直到她当了皇太后,她的弟弟才被册封。像阴皇后、马皇后家族还惧怕窦宪,其他人还敢不怕吗?连他们都“莫不畏惮”,其他人还敢言语吗?所以当窦宪以贱值夺沁园时,连沁水公主也被“逼畏”得“不敢计”。更有甚者,连皇帝问起,窦宪也“阴喝不得对”。可见气焰嚣张之极!
 
  为了进一步得到证实,我驱车来到狮口村。
 
  一听说有人来考查狮口的历史,热情的狮口村委主任告诉我,石狮共有两只,一只在前些年村里铺水泥路时,被当作基石砌到桥底下;另一只在村东口存放至今。因年代久远,石狮已经残缺。狮高约一米左右,与他处石狮不同的是这只石狮没有石刻底坐。据老者们介绍,沁园公主的园林面积很大,现在的北十字、前里、尚后、西西庄、南十字、关王庙、玉皇庙等都是明朝洪洞迁民之后形成的村庄,机房、陈范村、范庄、建村史也不太长。过去,这一片都是沁园公主的园田。后来被窦宪霸占。在交谈中,老者们还提供了一个情况。在十几年前,村里在浇麦时,原村支部书记胡增兰家村北的一亩多地,浇了一天一夜,仅浇了一半。浇地时,只见水往地里流,就是不往前边走,不知道水都流到什么地方去了。此事忽然打开作者的记忆大门,原来这件事作者曾亲历过。那时,作者在磨头乡工作,一次下乡至狮口村,曾亲眼目睹此事,并和当地老农在田间议论过,大家怀疑,那块地下有被埋藏的废弃建筑或暗河、地道。但这些是否与沁园有关尚不得而知。
 
  得知我在考察沁园的情况,祖籍陈范村的原博爱县志办公室副主任窦德华先生又为我提供了些情况。窦先生今年七十九岁,鹤发童颜,思维敏捷。窦先生说,陈范村过去叫北景贤村,是沁园的一部分。沁水公主的坟墓就在陈范村的南地。东汉和帝亲政后,对窦宪的专权十分愤慨,收了他大将军的印授,封他为冠军侯,“遣就国”,将他贬出京师,寻令自裁。窦宪死后,沁水公主又收回了沁园。公主死后葬于园中,坟墓的地址在陈范村的南地。
 
  从东汉至今1900多年,怎样才能证明该墓便是沁园公主的坟墓呢?窦先生介绍了两个情况:一是石碑。窦先生小时曾见到过沁园公主的墓碑,碑高约三米,螭龙碑首,因年代久远碑上所刻文字已经不清楚了。该碑在日本侵略中国前,不知去向,但是村人代代相传,那就是沁水公主墓。二是沁水公主坟墓高大,有石门。文革时红卫兵将沁水公主的坟墓掘开,墓内十分广阔,有水,有很多淤泥,当时从墓中还挖出一个公主的纯金凤冠,后来凤冠不知落入何人之手。
 
  为了进一步证明沁园的位置,我找来了总参谋部测绘的1975年版1:5万地图,从沁阳市中心至狮口村量得图上距离10.5公里;从沁阳市到陈范村12.5公里,两村方向在沁阳城之东北。这种量法仅仅是以两村村址所在地测量。沁园面积非常大,若以乡间道路计算,应三十里有余。
 
  沁园的位置确定了,《沁园春》词牌、曲牌的产生地就顺理成章了。据《辞海》记载:“沁园春,词牌名。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平韵。”(引文见1980年版《辞海》905页),曲牌亦有《沁园春》,大致与词牌相同或有变化。曲牌是由词牌演化而来,其来历亦相同。
 
  史书皆载,沁园在沁阳城东北,为什么会在博爱境内?原来博爱县建县于一九二七年,是从沁阳县析出来的一个新设置的建制县。一九二七年以前,博爱县是沁阳的一部分,也在沁水北岸。因此,沁园址在博爱县境内是顺理成章的事。


  三、 重访沁园
 
  古汉沁园位于博爱县西部偏南许良镇与磨头镇交界的竹林深处。《古汉沁园今何在》一文在《焦作日报》发表之后,引起了许多同仁的重视,纷纷希望我再作深入采访。于是在一个晴朗的下午,重访沁园。
 
  一九九○年前,笔者曾在磨头镇工作五年。在此期间所包的工作片就是沁园南部的大礼元、狮口、尚后、前李、小庄、北十字等六个村。于是第一站便驱车直奔狮口村。现在的狮口村街道笔直,高楼林立,屋墙上镶钳的瓷片在夕阳下闪着落日的红光。初始,我以为走错了路,慌忙打狮口村委主任胡有劲的手机。所幸,有劲主任就在附近修路,转眼已骑摩托车来到面前。我便提出要看石狮,胡有劲向街口的墙角一指:“那便是”。近观,石狮高约有一米左右,一则年深日久,二则孩童们常骑在它身上玩耍,三则过往的外地人听说这是件古物儿,都来摸摸以沾灵气,因此,石狮身上的刀凿斧痕早已被磨得油光水滑直泛青影。遗憾的是狮子的腿及底座已不可得,问及原因,原来,前几年尚后村的年轻人不知听谁说狮子面向北有碍尚后村的风水,于是便纠集数人,将石狮的腿打坏。唉!真可惜了这件近两千年的文物了!
 
  这时,身后已围拢了十来个新面孔,可没有一个我认识的。正欲转身,60多岁的狮口村妇女主任骑车过来,向大家介绍说:“老魏,原先是咱乡办公室主任。天天往咱村跑。”一个年轻人感慨地说:怪不得《焦作日报》上登的《古汉沁园今何在》写得比俺们自己知道的还多,还详细。电脑上都有这篇文章哩!
 
  “怎么能够证明,这石狮是汉朝窦武放的文物呢?”我问。
 
  “看”,年约七旬的老者胡文晏指着石狮头上雕刻的一朵一朵狮头卷毛上说:“关键在这铃。狮头上的卷毛一朵一朵,象一个个铃铛,俗语称之为‘铃’,咱这石狮的铃,共有三十六个,听老辈人说,这铃不是谁想刻几个就刻几个,三品官以上才敢刻三十六铃。当时窦将军在朝堂贵为王侯,才能刻三十六铃。”细数,狮头两边各十个,中间十六个,果然三十六铃。几个上年纪的人说:“咱到洛阳,到黄河南,一说是狮口村的,就会问你:狮口村的石狮头上有几个铃?若答三十六铃,才肯给你说正事,否则就认为你是冒牌货,不理睬你。”
 
  “不是说窦宪提了两个石狮么,怎么才有一个?”我问。
 
  “在这里。”胡有劲和村里几个老年人指着路旁的河桥说:“就在这座桥下当桥基,保存的比这个石狮还好。当年修桥时,石头不够,就把它当桥墩了。”
 
  用近两千年的文物当桥基,实在令人慨叹!
 
  沁园公主坟在陈范村。到陈范村,一提皇姑坟,男女老幼都知道。在众人的指点下,来到沁园公主坟前。坟的前后左右都盖成房子。文革时挖掘此墓时形成的大坑,已成为附近人家倒垃圾的场所。赶巧的是,坟墓西侧的一户人家夫妇二人都在,听说有人来考察公主坟,便都拢了过来。女主人五三年出生,肖蛇,据女主人介绍,过去坟墓及其附近的土地属机房村张家所有,文革开始破四旧时,由张家领人将坟墓挖开。墓有石门,很坚固,没法进去,他们就从墓的后侧挖开墓砖,进到墓室。墓穴内水很深,清涟涟的,人们便在水里摸。那时俺虽然还小,已记事了。记得当时摸出来有凤凰、金簪等。参加挖墓的人有的不在了,有的还活着,有好几个呢!
 
  根据夫妇二人提供的线索,驱车来到与陈范村紧紧相连的机房村。
 
  经多方打听,因不得门径,收效甚微。正犯愁时,机房村卫生所的一位医生热情地把我领到一个棋摊前,说明了我的来意,正下棋的一位男士自我介绍说:“我原是大队会计,这事不错,当时从墓内摸出一金簪,还有个铜凤凰。铜凤凰有多大?大约有一拃长。东西在哪儿?金簪经我手卖了,卖给人民银行,卖了92元钱,单据还在哩!铜凤凰没有卖,我不当会计后,转交给下任会计了。这东西应该不会丢。”
 
  铜凤凰是件十分关键的文物,汉代称为步摇。步摇为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上有垂珠、步则动摇。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玉以垂下,行则动摇。”(见《辞海·步摇》)这件铜凤凰是决定这处墓葬年代的关键之物,《后汉书》对这种首饰曾有专门记载。
 
  步摇又是后汉宫中妇女身份的标志。《后汉书·舆服志下》载:“皇后谒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稳领袖绿以绦假德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长公主见会衣服加步摇公主大手结皆有簪珥衣服同制。”“自公主封郡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镝饰以白珠。”
 
  看来,这件步摇是能够证明坟墓年代的关键文物,可惜,其时金乌已坠,夜幕慢慢掩盖了大地,没有时间去找下一任会计证实。于是只好驱车怏怏而归。


  四、 归属
 
  1.分封制的建立。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是维持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的政治制度。其主要表现为,封建社会的分封制度。最早实行分封制度的是在我国西周时期。西周灭商之后,为了统治国家,将国家分封为若干诸侯国,分封同姓的王族到地方上做诸侯。由诸侯对封国实行统治。这种统治制度的建立,对加强国家的统治,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诸侯王之间常常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引起其诸侯国之间因为各自利益的需要,进行争夺和战争。使原来的诸侯国之间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本来和谐的诸侯国,发展到经常发生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战和战争,开始了我国长达千年的的战国时期。战国后期,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
 
  2.分封制度的废除与改革。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使这种在中国延续长达千年的宗法制度得到彻底废止。
 
  但是,到了西汉时期,西汉王朝却又拾起了分封制的牙慧,在全国实行分封制,分封了许多同姓王、异姓王。这种分封的结果在全国造成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伤痛唤醒了西汉的统治者,于是,七国之乱平定之后,西汉王朝对分封制进行了改革,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政治体制,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使封国名存实亡。
 
  3.东汉王朝的分封与郡县制相结合的制度。东汉王朝延续了西汉王朝的宗法制度,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的制度。诸王不参与郡县的管理,郡县只是他们的食邑之地,每年只是按照中央的规定,在郡县收取税银作为俸禄。
 
  食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承受封爵者在其封邑内没有统治权利,只能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拨充,其数量按民产计算征收的多少。
 
  食邑,又是被赐封者的封邑。封邑一是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
 
  食邑又是君主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封县列侯是干什么呢?是让公主有个食邑的地方,在封地那里收取税收,养家糊口。食邑地不是公主的私地,除了在那里按照国家的规定收取税收外,公主在那里一无所有。更不可能在那里建园林。所以沁水公主在沁水县建沁园之说是毫无道理的。我们不能把演绎当历史。
 
  


  
  
 
 
 
  

海阔中文网首页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Copyright ©.